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新闻中心 >> 展会新闻

【厦门日报】年年来参展 年年有收获

作者:小二 发布时间:2015/10/17 14:18:59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茶博会上的茶道演示。(本组图/本报记者 姚凡 摄)

展会展出的精美佛像。

本报记者 李晓平 沈彦彦

“我在展会上遇见了寻找许久的孔雀明王佛像,真是缘分啊,我要将这佛像请回去!”来自马来西亚的真耀法师连连赞叹,“真是精美传神,惟妙惟肖啊!”昨日,第十届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(秋季)展览会、2015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和第七届中国厦门国际素食养生(秋季)展进入第二天,现场气氛持续升温,成交活跃,丰富的展品让很多客商找到了心仪的用品。

逛展会收获颇丰      

真耀法师告诉记者,他带着两个弟子昨天一到厦门就直奔展会,一个上午收获颇丰。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孔雀明王佛像,这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。他说,厦门的佛事展品种齐全,很多佛事用品在佛学文物店都找不到。

“这是全球最大、品种最齐全的佛事展!”一旁的行沙法师也肯定道。他来自越南,参加过全球很多的佛事展。他说,厦门的佛事展从第一届到现在第十届,他届届不落。“这展会年年来,年年都有收获。”行沙法师说,他所在的寺庙里的用品几乎都是他每年从这个展会上采购回去的。

参展商受益良多      

耕心阁老板闵荣华说,行沙法师是店里的老客人了,他见证了这个展会从小到大,也见证了耕心阁的成长。随着展会的成熟,他这个老展商也跟着受益,随着境内外客商逐年增多,他的生意不仅做到了东南亚,还做到了欧美国家。

走进台湾承德雕刻行的展位,一尊千手观音夺人眼球,逼真得令人叹为观止,吸引了很多客商驻足欣赏。

来自香港的客商戴先生此次特地带着澳大利亚的合作伙伴前来观展,他说这个展会代表着这个行业水准,体现了行业新趋势,所以带着合作伙伴一起来观摩学习。

【声音】

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:

禅是一种生活方式

昨日,作为佛事展的重要配套活动——2015佛教文化系列讲座在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开讲,邀请各界知名学者及代表多角度阐述佛教文化。

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,因为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,得以源远流长。“佛教在中国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家。”中国文化书院导师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楼宇烈在讲座中说,佛教的精髓和中国的道法相一致,讲求以戒为仁,以法为依,学佛之人要自作明灯。佛教在中国不仅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,也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。

楼宇烈说,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。佛法自在人心,禅修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因此有了禅茶。禅修不是生活之外的事,其像茶一样,和生活不可分离,所以有“禅茶一味”之说。他说,禅茶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本分事,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不安分,所以心不静。禅是一种生活,学佛之人要做到处处有禅,时时有禅。其次,禅修需要有一颗平常心,失去平常心,就会有烦恼。

“佛教是无神的宗教,其有现实的意义。”楼宇烈说,应该把佛、禅变成一种生活,这是一种生活方式,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。讲座也指出,中庸是至德,是最高的道德,其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,更是一种智慧,有德的人才是有智慧的。

【同步】

畅谈茶器美学

弘扬至器文化

2015国际茶企论坛昨开幕

茶器作为茶文化最瑰丽多姿的组成部分,是一代代艺人对品茶之美的艺术诠释,凝结着人们对生活之美的无限想象及追求。昨天, 2015国际茶企论坛拉开帷幕。本次论坛是茶器设计美学艺术与营销的国际性高端交流平台,也是茶器专家学者、茶器设计师、知名茶器企业云集的顶级盛会。

创造美  销售美

论坛现场座无虚席,与会嘉宾围绕“至器大美——茶器的设计美学与营销”这一主题,分别解析了各国茶器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、探讨了茶器美学标准与提升方法、茶器在日常生活的巧妙运用等,为茶器创作未来的发展“把脉”。

在这些茶器界重量级代表的眼中,茶器美学是从物质向品位过度的桥梁。茶器除了具有承载茶汤的功能外,还具有激发人精神上的共鸣与赏心悦目的功能。

何谓茶器之美?代表们认为,茶器之美应该不是孤立的,而是立体地融合了香具、花瓶、绘画、家具等环境之美,达到所谓的“眼耳鼻舌身意”六色贯通的大美境界。

品茶汤  选茶器

茶器既然是为茶而生,当然更讲究实用之美。来自日本的铁壶、铜器,来自中国的紫砂、柴烧瓷,来自国外的玻璃器皿、银器以及电子科技茶器产品都是茶器市场的主力军。

代表们认为,应该根据不同的水质、不同的茶品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器。例如柴烧茶器能软化水质,铁器能活化水质,紫砂具有较强的吸香能力,落釉茶器能柔和茶香……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茶器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、不同的水质需要、不同的茶品来选择,最终达到“眼耳鼻舌身意”六色贯通的大美境界。